該無線計算器用于確定功率預算。“功率預算”是指無線系統(tǒng)的總輸出功率,其值為如下各項之和:
在每一欄內填入已知參數(shù)值(如無,則留空)后,計算器會自動進行合適的轉換。輸入值最多至小數(shù)點后兩位,格式為“0.xx”或“.xx”。 注意:除非連接器的數(shù)目較多或者所使用的線纜長度較短,否則連接器損耗一般極小。
自由空間損耗是指功率的距離損耗(假設傳輸途中不存在菲涅耳效應或任何其他效應)。該計算結果在極其理想的情況下得出,并未考慮信號所受的各種實際干擾。雖然如此,該結果所給出的近似估計值仍然頗為合理。
在以下各欄中填入系統(tǒng)頻率(MHz)以及距離(Km或英里),然后點擊“計算”按鈕。1 GHz=1000 MHz。因此,比方說,如果是2.4 GHz,則填入2400。
該計算器用于確定所需余隙(針對非視距傳播),以及在鏈路長度大于3Km(2英里)時,是否存在地面余隙問題。 填入障礙物距離(英里或Km)或總鏈路長度(英里或Km)。計算器的所有計算過程均采用中點法(注意:其中,假設天線處于同一高度)。然后,填入MHz單位的系統(tǒng)頻率值,并點擊“計算”按鈕。1 GHz=1000 MHz。因此,比方說,如果是2.4 GHz,則填入2400。 計算器僅給出第一菲涅耳區(qū)(障礙點或中點處)半徑和60%(無障礙)半徑,并利用有效地球半徑,計算出總鏈路長度中點處的有效地球曲率高度。
該無線計算器計算以下結果當中的一者:
當需要重置任何參數(shù)時,僅需將其留空后點擊“計算”即可。 注意:接收靈敏度始終為以dBm為單位的負值(-dBm),表示無線電系統(tǒng)可處理的最低信號功率。接收靈敏度應在產(chǎn)品說明書中注明,取值范圍一般為-70dBm~-11 注意:如果計算對象為發(fā)射天線(即將該欄留空)并指定了具體SAD系數(shù),則該系數(shù)將應用至發(fā)射性能預算,而且所有算出的發(fā)射天線參數(shù)值均將含有該系數(shù)。此時,如果在未改動任何值的情況下再次點擊“計算”按鈕,則將會以已算出的發(fā)射天線值重新計算SAD系數(shù),而且新的計算值可能會小于第一次的計算值。
以mW為單位的功率值與以dBm為單位的功率值之間的轉換。輸入mW單位的“發(fā)射功率”或dBm單位的“功率比”后,點擊相應的“計算”按鈕。1W=1000mW。
功率預算計算過程:
mW to dBm = 10Log10(mW)
英尺/m=0.3048
m/英尺=3.28
計算器將所有距離單位統(tǒng)一為km和m。
連接器損耗=0.10×平方根(GHz單位頻率值)
自由空間損耗=36.56+20Log10(頻率)+ 20Log10(英里單位距離值)
計算器將所有距離單位統(tǒng)一為英里。
英里/Km =1.609
Km/英里=0.621
計算器將所有距離單位統(tǒng)一為km和m單位。
第一菲涅耳區(qū)半徑(Km)= 17.3×平方根((障礙物距離×(總鏈路長度-障礙物距離)) /(GHz單位頻率值×總鏈路長度))
第一菲涅耳區(qū)半徑(英里) = 72.6×平方根((障礙物距離×(總鏈路長度-障礙物距離)) / (GHz單位頻率值×總鏈路長度))
無障礙半徑= 0.6×第一菲涅耳區(qū)半徑
第n菲涅耳區(qū)半徑(m)=平方根( (n×波長×障礙距離×(總鏈路長度-障礙距離)) /總鏈路長度)
波長(m)= 光速(299792458m/s)/頻率(Hz)
地球曲率=(總鏈路長度)2 /(8×有效地球半徑)
有效地球半徑=4/3×地球半徑
地球半徑= 3963英里(6378Km)
計算過程中,計算器將所有距離單位統(tǒng)一為英里和英尺
自由空間損耗=36.56 +20Log10(頻率)+ 20Log10(英里單位距離值)
mW/dBm = 10Log10(mW)(mW)
dBm/mW = 10(dBm/10)
接收功率=裕量-接收靈敏度
理論裕量=發(fā)射功率預算+接收功率預算-自由空間損耗
SAD系數(shù)=理論裕量/發(fā)射功率預算×100(表示發(fā)射時的備用功率百分比)
mW/dBm = 10Log10(mW)